說起國內綜藝經典,不禁讓人懷念從前。
那個時候,爸爸還能帶娃上山下海,初代“極挑男人幫”每集都有名場面、“跑男”奮力撕名牌格外激烈、“花少”旅行團一路上“撕逼”大戰、“明偵”裡還有“撒微笑”在探案......
短短幾年,這些帶給我們無數歡樂的節目就如同《康熙》的落幕,《快本》的完結,永遠回不去的2018年——
那個還沒有疫情的那個夏天。

如今的好IP,終難逃被吃幹抹凈的命運。
“學好不容易,學壞一出溜”,國民綜藝愈發一季不如一季。
《王牌對王牌 第七季》以豆瓣4.3的“高分”砸瞭招牌不說,還要砸完之後再踩兩腳。
吳彤好不容易請的嘉賓,可千萬不能浪費,擠一擠,揉一揉,捏一捏,就又是檔新節目——
《三個少年》

乍一看標題,我以為怎麼不得是一個朝氣蓬勃的戶外挑戰?
結果,它竟然是比標題還佛系的室內聊天。

“三個少年”那就是字面意思:宋亞軒、唐九洲、何運晨,三個常駐的新生代。
主持人還是我們的老朋友——沈濤。
除此之外,每期還會有數量不等的飛行嘉賓。

再仔細看看嘉賓們——這不就是剛參加完《王牌》的嘉賓出瞭演播廳,再順便進下隔壁的“聊天室”?
說它是《王牌》的“候場休息室”都不過分!
拿掉《王牌》裡的遊戲環節和贊助口播,換下背景風格,就成瞭新節目?
看到這個時候,隻能說本山大叔誠不欺我:你“脫個”馬甲我就不認識你瞭?

不僅如此,“佛系”和“擺爛”要貫徹到底。
開頭的小劇場,少年和麻花團隊的演員會用一出格外“生澀”的表演展示每期的話題。
那僵硬的臺詞、明顯斜視提詞器的眼神、誇張的動作,竟然誤打誤撞出瞭別樣的荒誕感。

開播兩期,分別選擇瞭“社恐”和“內卷”,兩個時下最熱門(爛大街)的話題。
從立意來看,節目的出發點是好的,關註社會現狀,以年輕人的角度進行觀察和理解,如果能針對現象再提出更獨到尖銳的看法,那麼節目也自然很有意義。

但由於其定位不是像《奇葩說》一樣的文化類節目,所以話題討論往往點到為止,流於表面,浮於形式。
三位少年在節目當中的發揮也十分有限。

以藍臺力捧的新生代宋亞軒來說,盡管有極高的曝光率,但始於顏值長於歌舞的他,在談話節目中就完全不占優勢。
何運晨作為專業律師,法律系學霸,在《心動的offer》和《名偵》當中都有過出色的表現,自然也就是話題討論的主力,但由於其專業性與其他藝人嘉賓的共鳴度較低,難免格格不入,因此話題往往不能深入。
唐九洲同樣也是唱跳俱佳的高學歷代表,但在節目當中隻能負責搞笑和調節氣氛......

第一期,為瞭更好地展現輕松的氛圍,節目組“精心”借鑒瞭《向往的生活》的名梗——泡腳。
但《往生》的泡腳符合“生活”情境,符合“村兒”裡條件;可這談話類節目泡腳,就顯得刻意突兀瞭。

再看嘉賓,擁有超高“國民度”的沈騰,放在頭一期,那作用自然是吸引更多觀眾。
鳥鳥,除瞭是脫口秀演員的身份更是北大高材生,因此也就承擔瞭話題深度的部分,但從效果來看,她的存在感不高。

“社恐”和“社死”兩個社會現象作為話題開頭,但最終卻走向瞭抒情式的“友情”。
就像隔壁的《王牌》一樣,整期節目,成與不成,全靠沈騰......
美其名曰“三個少年”,最後還得沈騰抖包袱,造笑點。


不得不說,第二期在話題探討上相比第一期上升瞭一個臺階。
但卻更顯現出瞭“學術圈”和“演藝圈”在思維方式上的差別。
何運晨對於話題的拓展具備很強的學術思想,幾次交談他都通過自己的專業角度進行有效分析,並提出瞭相應的思考。

但無奈的是,嘉賓裡坐著“綜藝王”楊迪,每次當話題上升到一定高度時,楊迪就會“及時”地制止。
主持人沈濤也常常接不住有專業性的討論。
而吳彤綜藝的慣用結尾煽情,又讓話題的走入瞭不言而喻的方向。

優質偶像“灌雞湯”的方式註定不會長遠,要想成就好的綜藝,就要考慮其存在意義。
整期談話的拓展與深度挖掘全部來自於發表過5篇SCI論文的嘉賓黃君婷小姐姐。
何運晨與黃君婷,兩位高材生如答辯般的對話是第二期較比第一期有很大的進步的主要原因。

聊天談話都是旗鼓相當才會不斷激發思考,一味輸出的是科普,一味發問的是采訪。
打著“研究”的標簽,就自然要縱橫雙向展開討論,不單要溫暖人心,更重要的是要言之有物。

而第二期的明星嘉賓白敬亭、趙又廷、張子賢顯然是隔壁節目下來休息的。
聊些有的沒的,卻在預告和片花中大放異彩,這難免有溜粉的嫌疑。
“內卷”現象在公司企業當中最為常見,而三位演員又是因為職場劇《平凡的榮耀》結緣,若從劇情出發對“企業內卷”進行相關討論,自然會提升話題高度,也能加入演員的角色分析,但顯然主持人並沒有抓住這個方向。

衛視、騰訊、優酷、愛奇藝、芒果、B站......這麼全平臺播放的節目都不多見。
但節目已經開播兩期,卻依舊沒有掀起什麼浪花。
觀眾普遍反響平平,大部分好評和關註都來自於“三少”自傢的粉絲。

而對節目內容本身,則差評遍地。
明眼觀眾都看得出節目誠意不高,缺乏深度。
每期不到50分鐘的時長更讓藍臺剪輯的老毛病暴露無遺。

新生代需要曝光機會可以理解,但低質量的曝光就是在消耗觀眾的耐心。
對於同樣的話題,很多觀眾表示還不如關掉電視自己與朋友親人聊聊天。
的確,整改切斷瞭很多娛樂化成分,但這也不該成為低質綜藝高產的借口。

在觀眾文化藝術修養不斷提高的如今,審美意識和創新精神越來越成為一檔好節目的“必需品”。
為什麼過去這麼久,我們依舊喜歡看初代“跑男”,懷念“男人幫”?
因為這些經典綜藝將娛樂和思想融為一體,它的拔高不刻意、不說教、不繁瑣。
明星、演員、流量、偶像各有所長,發揮其長處,人盡其才,一檔節目才會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