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真實案件改編。
非虛構小說一出版便大受歡迎。
但也引來瞭不少“污名化”的指責。
劇集同樣被批評。
後期聖徒這麼善良也有編劇要黑?

但與此同時,豆瓣依舊堅守在8.4。
不低。
戲裡戲外同樣被爭議
《天堂旗幟下》
Under the Banner of Heaven

戛納入圍《赴湯蹈火》與威尼斯入圍《自由的語言》的雙導演聯袂執導。
男主安德魯·加菲爾德,你們的加菲。


女主黛西·埃德加-瓊斯。
《正常人》裡孤獨而美麗的小鎮女孩瑪麗安娜。
驚悚片《新鮮》裡反殺綁架犯的諾阿。


FX推出的劇集,改編自Jon Krakauer同名偵探犯罪小說。原著還有個副標題,“暴力信仰的故事”(A Story of Violent Faith)。
這裡是天堂,陽光普照,是離上帝最近的地方。
可背面,卻是一片糾葛瞭信仰、利益、世俗、欲望後無法驅散的陰翳。
而這一切的冠冕堂皇都來自於
“以聖靈之名”。
01
兇殺
1984年,美國猶他州鹽湖城發生瞭一起轟動全國的兇殺案。
死者是一位年輕的母親,以及1歲3個月的嬰兒,她們被殘忍殺害在自己的傢中。
兇手是誰?這是警探阿普(安德魯·加菲爾德 飾)和老塔(吉爾·伯明翰 飾)所要考慮的事。

但,之所以轟動,不僅是因為死者之中包括一位嬰兒。
還在於,這個地方是摩門教發源地,城裡99%的人都是教徒。
而死者所在的拉弗蒂傢族,被稱為“後世聖徒”,在當地的地位極高。
仇殺?情殺?還是和宗教有關?

警方第一個逮捕的人是死者的丈夫,艾倫。
在統計學上來說,這無可厚非。
聯合國的數據,2017年遇害的8.7萬女性中,有一半是因親近的人而死,其中丈夫占到瞭大概1/3的比例。
更何況,在警察發現屍體的那個晚上,艾倫滿身鮮血地出現在瞭那裡。
艾倫的供述倒也很簡單,一,他沒殺,二,有人在追殺他們傢族的人。
這群人是——大胡子?

然而等警察去找他們傢族其他人時卻發現
艾倫的五個兄弟“人間蒸發”,電話空號,住址是賣瞭一年還沒賣出去的房子。
懸疑片?或許是。探案劇?也有可能。
但有意思的是,劇集並不想按照常規的探案路線走,它有些像《真探》,走“意識流”路線,更是把敘事擴大,發展到瞭摩門教的前世今生上來。
是的,就是那個可以娶很多妻子的摩門教。

大致來說,劇集三條線並進,互相穿插。
一條當下時間,阿普和老塔的破案線;

一條回憶時間,死者佈蘭達生前故事的回溯線;

還有一條,是創始人約瑟夫·史密斯在1830年以來的摩門教來猶他州定居的事業線。

這其中,Sir最關心的,還是佈蘭達的生前故事。
02
“入侵”
佈蘭達,傢中長女,美麗聰明,在楊百翰大學讀新聞系。
傢境優渥,父親還是主教。
看起來和榮耀的拉弗蒂傢族很搭?
恐怕未必。

傳統虔誠的摩門教徒喜歡把自己當成一個大傢庭,在傢庭裡隻有一位領袖。
通常來說,這個角色由傢族裡的男性大傢長擔任。
拉弗蒂傢族裡,這個領導人無疑是艾倫的父親艾蒙。他走南闖北,不定期到處傳教,福澤教徒幫忙平事兒,以保守嚴格的教規教義教育、約束六個兒子。
可以說,宗教教規賦予瞭男性的權力和義務,他們是父權和夫權的統一體。
但是。
最近拉弗蒂傢族有點不好過。
經濟下行,羅恩手中的地皮問題和政府沒談攏,建築工程幾近停滯。
當丹還沒準備好接手脊骨矯正的業務時,擔子已經落在他身上,幹得一團糟。

政府的催繳單一寄再寄,拉弗蒂兄弟一拖再拖,羅賓卻說,這些苦難都是聖父給他們的考驗。

千瘡百孔。
在這樣的情況下,佈蘭達就像一股意外闖入的活力,攪動瞭這灘死水。
她口才瞭得,共情能力極強。
初見時,艾蒙向塞姆發號“去烤肉”的施令,佈蘭達妙語化解他的尷尬。
艾蒙攜妻外出傳教,給所有人說瞭體己話,卻忽視瞭草叢裡弱智的雅克佈。
佈蘭達安慰他,引領他一起來聽傢族會議。
還能對大哥的建築行業發表獨樹一幟的看法。



隻是,在傳統的男性傢長觀念中,這樣的“活力”,既美麗又危險。
她吸引瞭不少人,尤其是傢族裡成就顯赫的男性,羅恩和丹。


但在部分傢族人(和喜歡她的人還是同一批)的眼裡,又“劣跡斑斑”。
一:沒有界限感,缺乏身為女性的自覺。
在“整理牧場”的活動中,佈蘭迪歡快地跑進瞭男人堆,打破瞭男女分工的“天然屏障”。

二: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插手傢族事務。
佈蘭達溫和而不失幽默地鼓勵丹的妻子瑪蒂爾達相信自己的直覺,被羅賓視為“不安分”和“幹涉”別人的事。


三:太愛出風頭,太自我,“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在當時鹽湖城的新聞行業裡,憑借努力、力排眾議成為瞭主持人,卻被大哥羅恩陰陽:她得到瞭她想要的。

一個一晃而過的細節是
牧場裡搬石頭的勞作區,丹看著地上一條蛇被砸死的蛇,發愣幾秒。

下一秒,佈蘭迪就“越界”到瞭男人們的勞作區。
《聖經》裡,蛇誘惑瞭夏娃偷吃禁果,也是爬上善惡樹,挑戰上帝權威的存在。
農場裡,蛇本是田地裡捕鼠的能手,卻被搬石頭的男人之一無意殺死。
沒有具象的兇手。
越過界,就要死?
傢人們對於佈蘭達的看法,艾倫其實看得很透徹。
他們都想找她的茬
或者讓她去拯救他們

這個同樣忠誠信教的外來女性,擁有他們無法企及的特質。
打破傳統的魄力、突破界限的能力和實現夢想的行動力。
因妒生恨。
終於,這結構性的父權壓迫。
將忠誠信教的佈蘭達,釘在瞭“異端”的十字架上。
然而。
被釘上的又何止是她?又何止是拉弗蒂傢族?
03
信仰
值得一說的是,劇集的原著,來源於一次“意外”。
原先,作者打算寫一本關於鹽湖城摩門教的書,去采訪一名被關進監獄的判教教士,結果沒有得到首肯,卻意外收到教士獄友的回信。
那封回信寫道:“我很樂意跟你談談,並且我會是你所見過的最狂熱的信徒。”
據他所說,他是因殺死自己的侄女和嫂子被判的無期徒刑。
自信,沒有任何悔意。
沒錯,就是本劇的這個案子。

案子是宗教性質無疑,無論是非虛構的原著,還是改編後的劇集,都集中在講這一點,也就是摩門教的教義和歷史演變。
但,對於我們來說,最有意義的地方,可能在於劇中角色以信仰的名義做出的種種行為。
宗教的,或者不止於宗教的。
在外人看來,摩門教有個很奇怪的地方。
它一方面有很多很多的清規戒律,比如不準喝咖啡、茶、可樂等可以使人興奮的飲料。
但與此同時,又能直接聽到甚至見到上帝的指引。

這意味著什麼呢?
規矩多,但破壞這些規矩的方法很簡單:隻要宣稱上帝讓我這麼做的就行。
是的,以信仰的名義,以正義的名義,以維護秩序和名義。
在這個案子裡,這種“假借神意”的現象特別明顯。
如果你去問犯人殺害嫂子的動機是什麼?他們會回答你:聽從神的旨意。
根據《芝加哥論壇報》的記錄。
有一天,艾倫的兄弟告訴艾倫,上帝和他們說話瞭,告訴他們,要把艾倫的妻子女兒“移走”,因為她們成瞭“我前進路上的障礙”。
但艾倫卻告訴他的兄弟們:我並沒有聽到上帝的啟示。拒絕執行。
同樣主觀的描述,誰對誰錯?
結果就是,艾倫的妻子和女兒被用同樣的方法勒死,並割喉。
我們並不否認摩門教的意義,它誕生於一個迷惘少年對愛和真理的追求。

教會創立初期,摩門教徒也多次遭到迫害。

但。
如果把神權父權凌駕於基本的人性之上。
那信仰就會成為極端主義的庇護所,成為個人欲望的遮羞佈。
就像拉弗蒂傢族,他們遇到問題時的解決辦法是什麼?
罵客戶的古板不虔誠,罵業務不熟練的妻子,甚至持槍威脅上門的稅務員。
因為他們是信仰的解釋者。
當一個人被隨意賦予規則解釋權,意味著是在默許你可以為所欲為。
當一個人再被賦予行使權,那便是鼓勵你為所欲為瞭。
宗教教義、管理規定、法律條款……踐踏,再踐踏。
他們說,這是神的旨意,是不得已而為之,是為瞭你好……
造成的結果就是,人和動物一樣被殺害,被圈養,被剝奪瞭任何的權利。

當然,也不必那麼悲觀,我們還是會相信善的力量,相信人會覺醒。
就像阿普。
最初,面對女性的被壓迫他毫無波瀾。
當聽到佈蘭達因不夠傳統不被艾倫傢人接受時,他的第一反應居然是:那你怎麼會看上她呢?

隨著案件的深入,阿普的信仰體系,也在一點點松動。
當艾倫開始質疑起教會裡女性的地位時,他也不禁點頭同意。
-為什麼後期聖徒的女性都……都……
被訓誨要服從
百依百順 服侍他們的丈夫
對 佈蘭達不是這樣的
可她就該遭受這一切嗎
還有 我的寶貝女兒呢?
-不……
-那你這個摩門教徒 當的也沒你想的那麼好

可見
挑戰信仰的不是異端,而是噴薄而出的人性。
正如
堅守底線的也不是天真,而是為瞭保存哪怕一點的正義。
2019年11月11日,本案的主犯終於死於獄中,無病無災,自然死亡。
此時,距佈蘭達與女兒遇害已過去瞭35年。
天理昭昭嗎?不見得。
但正如佈蘭達的妹妹所說,“我們很欣慰它結束瞭。”
它給人們留下瞭警醒,以及期望。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西貝偏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