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嘉琪
環境保護,一直是我國乃至全世界、全人類面臨的重要議題。《小小的追球》在如今環保意識不斷提升的背景下應運而生,它以“趕在一切消失前”為口號,黃子韜、周冬雨、王彥霖、尹正擔任固定嘉賓形成追球團,通過他們的視角和腳步向觀眾展現世界不同地方正在消失的美景,並向觀眾傳達對於環境惡化、氣候變化的惋惜與哀傷,表現出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倡議並告誡觀眾要自覺保護環境、珍惜身邊乃至世界上來之不易的美景。
就目前來看,環保類綜藝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發展都是較為緩慢的。《小小的追球》作為一部相對優秀的環保類綜藝,通過借鑒其經驗,可以簡要的探究環保類綜藝的發展趨勢。首先緊扣環保的主題,在整體的拍攝過程當中,不讓其他的元素和環節喧賓奪主,並始終以環保的理念貫穿於節目制作的全過程。其次以真實的狀態去表達和呈現所要展現給觀眾的環保觀念,使觀眾更容易收獲真情實感。再次以年輕化、國際化、全球化的視角,讓更多的受眾能夠去接受環保觀念,以“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共創良好環境予千秋萬代。最後協調嘉賓、主題、載體之間的關系,確定宣傳的平衡點,吸引更多人參與到關註環境保護的陣營當中。
在此之前,也有不少綜藝如《奔跑吧》、《極限挑戰》等,在節目中推出瞭環保主題的特輯。而《小小的追球》作為原創先鋒實驗節目,算是少有的完全以環保為主題的節目,也讓我們看到瞭環保類綜藝存在和發展的可能。因此,其對於往後的環保主題綜藝發展,具有借鑒意義。
以下,我將從這幾個角度進行展開分析。

一、緊扣環保主題
作為環保類綜藝,《小小的追球》始終緊扣環保主題,在傳遞出來的許多價值觀中,都與我國的環保理念不謀而合。
首先,整部綜藝有一個長期貫穿的遊戲,每個嘉賓需要佩戴一個手環進行計步,步數則作為碳中和的依據,形成每日考核,對嘉賓提出任務與要求。例如,在冰島期間,他們需要通過步數進行碳中和,以“1步=1g碳排放”的公式進行換算,中和在冰島碳排放,這正是傳遞出瞭低碳出行的環保理念。體現出瞭節目與嘉賓對於碳排放的責任意識。
其次,節目組去到不同國傢和地區,領略各種正在消失的景物之時,往往會通過當地人的講述和影像資料讓我們感受到環境的變化,並反復回應著一個觀點,環境的惡化與人類的活動是息息相關的。節目組也始終承諾,將把這部節目帶回國內,讓更多的人瞭解和關註當地的環境變化,呼籲更多的國人為環境保護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這與我國提出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是相似的。
需要特別指出,節目的制作方在拍攝節目的過程當中,也同樣應該以環保的理念進行拍攝。例如《小小的追球》就出現有拍攝問題,違規使用無人機航拍。這樣的行為不僅是違反瞭當地的規定,而且會對當地人和生物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減少對於當地環境的影響,是環保類綜藝的制作方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針對環境的治理與保護提出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發展、“雙碳”目標等諸多論述,不斷展現出我國對於環保的重視與決心。環境問題作為當今世界各國面臨的巨大挑戰,這樣的話題值得更加廣泛和深入的討論。

二、以真實來表達
作為環保類綜藝,更加應當註意協調娛樂與紀實之間的關系,以更加客觀、真實、平和的語調表達,來向觀眾展示環境變化現狀和傳達環境保護的觀念。《小小的追球》正是以真實的語調,通過真實的美景與生態生物、真實的風土人情、真實的嘉賓形象和狀態來呈現環保的主題。
節目沒有采用枯燥的說教來對觀眾倡議,而是選取瞭不同自然帶、不同國傢和地區具有代表性和標志性的景物,這些景物有大多數都是正在消失的,通過客觀真實的鏡頭來記錄這些正在失的美景,形成瞭對於保護環境迫在眉睫的最好論據。真實的鏡頭。起到瞭更大的觸動作用。
並且,為瞭使觀眾能更好地體會到環境的變化,節目在不同的地方特意邀請瞭當地的人與追球團一起,或是傳授知識,或是作為向導,或是與追球團一起完成任務。用鏡頭真實記錄當地方的風土人情,通過當地人的視角,同樣能讓觀眾感受當地人對於當地環境的熱愛與保護,並能通過這些長期駐足於此的目光,來訴說當地環境的變化。當地人對於環境變化的所見所講,同樣具有極高的說服力。
最後,嘉賓們真實接地氣的形象和生活狀態,同樣為節目的表達增色不少。一方面,嘉賓在大多數時間都是素顏出鏡。眾所周知,化妝品對於環境的污染是極大的,嘉賓們既是身體力行,通過減少化妝品的使用量來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同時也是以身作則,以自身的真實的行動來向觀眾做出榜樣。另一方面,嘉賓們真實的狀態減輕瞭顏值對於節目主旨和嚴肅性的影響,讓觀眾的關註點更多的落在環境保護上,而非是嘉賓的臉上。在這檔節目中,嘉賓是引導觀眾瞭解環境保護的身份,更多是陪襯,為環保的主題服務。
相比於如今一些綜藝在娛樂性上“白下苦功夫”的“潮流”,《小小的追球》等環保類綜藝褪去浮華,減少誇張、浮躁的“快餐式”娛樂消費,以真實感、慢節奏吸引觀眾,這樣的“逆潮流”之舉顯得難能可貴。

三、“三化”的視角
“三化”指的是年輕化,國際化,全球化。《小小的追球》通過“三化”的視角,意圖將保護環境與各年齡、各國傢、全人類聯系起來。節目的目的不在於通過一傢之言來感化觀眾,而是期待以不同的視角來給予觀眾代入的角度,同時為更多在環保方面的聯系與合作尋求可能性,推動更多人參與到環境保護當中來。
一、年輕化。年輕化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年輕的嘉賓,嘉賓本身就已引導者的身份參與其中,他們自身帶給觀眾的視角就是年輕的,代表瞭青年一代對於環保的看法與觀點。其次是年輕化的表達,無論是節目的遊記形式,以遊玩加入觀點輸出,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還是更貼近年輕人的敘事方式,將遊戲與懸念引入其中,過程中驚喜與意外齊飛,都體現瞭這一點。
二、國際化。節目自北極的挪威和冰島開始,又跨越半球來到熱帶的印尼和我國的雲南,去到瞭不同的國傢和地區。在體驗感受並與當地政府和民眾合作宣傳不同國傢文化和風土人情的同時,也將不同國傢所面臨的環境問題帶入到節目當中,通過節目的播放,增進世界各國觀眾對於不同國傢環境問題的瞭解,有利於促進不同國傢政府或非政府間在環境保護方面的合作。
三、全球化。環境問題始終是全人類的問題,事關全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全球化與國際化相伴而生,但更體現在全人類拋開國傢身份,共同為環境出力這一點上。節目組與當地人深入交流,在此過程中與當地人成為朋友,共同探討環境保護等相關見解,節目所要探討的,不是某一個國傢所面對的環境問題,而是全球共同面對的環境問題。在節目當中,所有人暫時放下瞭國傢身份,以人類的身份,為環境保護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三化”的視角為節目提供瞭一個更加廣闊的受眾范圍,這個范圍可以跨越任何年齡、任何國傢,乃至全人類。這與環保類綜藝的環保主題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

四、尋找宣傳的平衡點
環保類綜藝經常遇到的一個問題,在於難以進行宣傳。環保類綜藝,既不像是選秀、戀愛、真人秀等這些娛樂化程度比較高的綜藝通過嘉賓“招攬”觀眾,天生具有較高的話題度和討論度;也不像是文化類綜藝,或是依托觀眾熟知、世界聞名的景物、書籍,或是借助觀眾不熟悉、但卻富有好奇心的文化載體,可以用於吸引觀眾。環保的主題。對於觀眾而言太熟悉卻又不感興趣,因此很難對其產生較大的好奇心,且不易出現能夠快速發酵並引發大量討論的話題,趣味性、話題度較低,缺乏對觀眾的吸引力。
《小小的追球》理應具有造就熱點的能力,但之所以出現叫好不叫座、熱度遠遠低於同期其他的大熱綜藝的局面,與其依舊沒有擺脫其他類型綜藝的宣傳模式,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宣傳的平衡點是有一定關系的。
在宣傳的過程當中,必須要找到一個平衡點。環保類綜藝當然可以向其他類型的綜藝進行學習,可以找尋話題度較高的嘉賓,為節目的宣傳助力;也可以把那些消失的美景,結合當地的文化與風土人情,作為一個載體,以此形成賣點來引起觀眾的興趣和好奇。但嘉賓與主題之間、載體與主題之間的取舍是存在矛盾的,如何找到這三者之間的平衡點,對於環保類綜藝的制作方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五、思考與展望
《小小的追球》的確是一部優秀的環保主題綜藝,但也必須承認其存在如廣告植入過多、標題生僻不明晰等問題。但其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其實驗性與創新性,在於其對於環保主題綜藝的探索,在於其能為未來環保主題綜藝發展提供借鑒的意義。
未來的綜藝節目創新發展,融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式。《小小的追球》是通過環保的主題與旅行類的真人秀融合起來的成果,但這並非是環保主題與其他類型融合的唯一路徑。環保的主題與其他的不同類型綜藝相結合,不斷去探索並且拓寬環保類綜藝的實踐路徑,相信未來的環保主題綜藝一定會得到較好的發展。
浙江傳媒學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2021級朱嘉琪,指導老師:馬綸鵬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復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