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爛多時的內娛,被《夢華錄》盤活瞭。
「天仙」劉亦菲,時隔16年回歸古偶。
讓受夠瞭磨皮濾鏡的觀眾,感受到久違的美顏暴擊。
從顏值到人設再到演技,屠榜熱搜。

不僅如此,劉亦菲與陳曉這一對CP也收獲瞭大量好評。
尤其是新播出的吻戲,讓全網磕學傢「提前過年」。

然而,萬萬沒想到。
這場磕CP狂歡,竟在熱度發酵中開始變味瞭。
部分粉絲把劇中的CP,延伸到瞭劇外。
將矛頭對準瞭陳曉的妻子陳妍希。
甚至還湧入她的社交賬號,嘲諷兩人不登對。
「陳曉怎麼就娶瞭你」

如此瘋魔的現象,在內娛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瞭。
實際上,除瞭瘋狂的粉絲之外,背後還有更深層的原因。
磕CP,到底何以至此?
今天,不妨就借此來聊一聊。

《夢華錄》的大火,離不開男女主選角。
女主劉亦菲,早已被蓋章古裝神顏,國民度也毋庸置疑。
男主陳曉,對「苦古偶醜男久矣」的觀眾來說,算得上久旱逢甘露。
對一部偶像劇而言,塑造一對養眼的cp已經算成功瞭一半。
此劇一開播,豆瓣評分火速沖上8.8。
男女主的吻戲更是刷爆熱搜。

國劇持續擺爛的當下,這原本是可喜可賀的。
對演員肯定也是莫大的鼓舞。
但沒想到,沒播幾集,就出瞭事。
一些CP粉評價「陳曉看劉亦菲的眼神拉絲」「兩人絕配」。
由此又衍生到戲外,幻想陳曉和陳妍希離婚。
甚至在微博at陳妍希本人,稱「陳妍希耽誤瞭陳曉」。



這一系列操作,可以說並不陌生。
早在7年前,陳妍希就因為類似的原因躺槍瞭。
2015年,兩人在微博官宣戀情。
次年結婚,並且留下瞭「頭紗吻」的內娛婚禮名場面。

然而,這令《陸貞傳奇》陳曉和趙麗穎的CP粉難以接受,耿耿於懷。
部分人開始針對陳妍希制造謠言。
質疑二人婚姻狀況,挖苦道「陳曉眼裡沒有光瞭」。

直到去年,趙麗穎宣佈離婚後。
還有許多CP粉懷著執念湧入陳曉的微博評論區。
「麗穎離婚瞭,你什麼時候行動?」


就在《夢華錄》開播不久前,類似的事情也在微博上演。
新劇《良辰好景知幾何》中,竇驍和陳都靈的CP備受追捧。
加之結局BE,不少粉絲強烈要求多放吻戲花絮,演員多營業。

可誰知,這把火竟然燒到瞭竇驍現實中的女友何超蓮身上。
起因是她在竇驍的收官微博下搶瞭沙發。
和很多粉絲一樣,她開心地發瞭句「第一個」。

沒料,這一舉動捅瞭馬蜂窩。
她收到瞭許多cp粉的惡評。
「礙眼」「煞風景」「宣示主權」
還有粉絲故意發給她劇裡cp的親密照。
甚至不少人煞有介事地分析起竇驍的婚姻,篤定地說兩人肯定分手。

再往前推,許魏洲宣佈婚訊後。
部分《上癮》的CP粉暴怒。
還有網友直接詛咒他離婚。

更早的,還有沈騰和馬麗這對喜劇搭檔。
從開心麻花舞臺劇,到電影《夏洛特煩惱》,他們多次出演歡喜冤傢式的情侶,深入人心。
以至於很多CP粉無法接受他們現實中沒有在一起。
遷怒到沈騰妻子的身上,甚至尋找各種「證據」以證明「沈馬才是真愛」。



熒幕CP,作為精心營造出的虛幻愛情。
投射瞭大眾理想化的情感欲求。
觀眾磕上頭,說明劇中塑造的愛情具有感染力。
CP粉抱團圈地自嗨,本無可厚非。
但從劇裡磕到現實,甚至上升到對局外人的人身攻擊。
性質就未免就有些惡劣瞭。
何超蓮短短三個字,被腦補出「吃醋」戲碼,「贅婿」之說。
感情遭到無端質疑,讓她覺得備受委屈。

極端CP粉對陳曉夫婦的挑撥離間,對陳妍希的冷言冷語。
也讓許多路人大呼不滿。
以至於「那可是沈佳宜」的熱搜也迅速出圈。

沈騰和馬麗原本是無話不談的好友。
卻在輿論的壓力下,不得不有意避嫌。
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沒有同框出現。

許魏洲的女友是圈外素人,更是剛結婚就遭受無妄之災。
而這種種後果,也不能單純歸咎於飯圈的狂熱。
畢竟,如今CP的泛濫,離不開商業層面的大力運作。
尤其對一部偶像劇而言,高人氣的CP是必不可少的流量密碼。
它可以帶來巨大的關註量和討論度。
直接影響熱度和口碑。

資方一方面迎合瞭粉絲熱衷嗑糖的心理,大批量制造流水線式工業糖精。
還在正劇之外,推出各種番外小劇場。
宣傳期間,有意在戲外同步發糖,假戲真做。
正如陳曉和趙麗穎為瞭《陸貞傳奇》積極營業,從線上到線下都頻繁互動。
就連被問到戀情傳聞時,態度也模棱兩可。

看似給瞭CP粉無限想象空間。
不過,事後陳曉也表明,實為配合炒作CP。

不少媒體也為瞭熱度,推波助瀾炒作。
陳曉探班趙麗穎的「親密」動圖,被全網傳播熱議。
大范圍全方位的CP營銷,也導致CP這一原本局限於同人圈的小眾文化,徹底破圈。
在裂變式傳播中,淪為一種可復制的文化產品。
當下,CP粉絲的集體狂歡,離不開資本和媒介對CP風有意無意的鼓吹。
粉絲的極端行為,也實屬CP過度營銷所產生的不可避免的後果。
有觀眾就發現,《夢華錄》開播時原本宣傳的主題是「女性的獨立自主」。
但開播後,很多觀眾的關註點都在男女主的CP感上。
劇方也見風使舵,將宣傳口轉向cp。
媒體更是鋪天蓋地的CP通稿。

實際上,不論是獨立女性還是CP。
都不過是收割流量的利器。
同樣,《良辰好景知幾何》的熱度和口碑都一般。
基本全靠CP感的熱度支撐。
最後鬧到劇外,因CP粉不滿,口碑更是劇烈下滑。
這也是劇作與「CP」捆綁營銷的代價。


說到底,影視劇中批量生產的CP文化。
讓作品流於單一、趨同的審美。
損傷的其實是作品本身的價值內核。
大部分CP出圈的劇,人們往往隻記得CP發糖的場景。
對劇本身的價值內涵全無印象。

當CP成為一種流量密碼,制作方便也無心打磨內容,重點放在塑造更有出圈潛質的CP之上。
甚至導致一種極端情況:
比起演員的演技,更看重顏值;
比起劇集的整體質量,更看重CP是否好磕。
觀眾一旦對這套運作買賬,對劇作本身的質量也會逐漸降低要求。
最終造成的是市場的惡性循環。

眾所周知,女性是大部分網絡劇集的主要消費者,也是CP粉的主力軍。
早期,雙男主的網劇盛行時,CP粉中的女性比重更為顯著。
南派三叔就曾直言,「得腐女者得天下。」

瓶邪cp
表面上看,既然CP粉以女性為主。
那麼,男性作為被審視者,女性作為觀看的一方。
似乎扭轉瞭社會中根深蒂固的「男性凝視」傳統。
讓女性掌握瞭更多的話語權。
近年來,不少熒幕CP更是有意迎合瞭女性的審美需求。
打破男強女弱的傳統情感關系,塑造瞭更多女A男O的CP。
有意將男性塑造成身體欲望的符號。

乍看好像幫助女性完成瞭性別反抗。
但實際上,對CP粉而言。
沉溺於高質量女性搭配高質量男性創造的CP。
輕視瞭自身的情感需求。
本身就基於一種逃避現實,放低姿態的情感心理。
「我可以單身,但我磕的CP必須在一起。」

近乎瘋狂的女性群體狂歡背後。
與其說是女性的話語權得到認可。
不如說是女性的消費能力被看到。
她們為瞭自己的CP投入心血和金錢,打榜、做數據。
而最終受益的,依然是背後運作的資本力量。

隨著磕CP熱潮的愈演愈烈。
CP粉絲對美好情感的替代性想象,也越來越淪為一種奶頭樂。
短暫的情感滿足,隻會招致現實更大的焦慮和孤獨。
部分CP粉表現出來的極端瘋狂的情感態度。
也正是這種因為過於投入其中,模糊瞭虛擬和現實,最終產生的不良後果。

因而,歸根結底,CP粉的極端行徑,不過是CP文化泛濫所產生的必然結果。
資本和媒體的共謀,讓人們對美好情感的想象和向往被利用。
讓女性對主體地位的追求被消費。
久而久之,也讓影視本身的審美趨向單一、乏味。
如果不打破這種惡性循環。
始於浪漫的CP,也必將終於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