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發現瞭一個寶藏綜藝。
節目已經播出瞭兩期,到豆瓣上一看,居然還沒有評分。
不要說出圈瞭,簡直是無人問津。
但看一下評論,凡是看過的人,都給出瞭清一色的五星好評。

“震撼”、“感動”的字眼頻頻出現,大傢甚至紛紛表示“為沒看過的人感到可惜啊!”
它就是韓國JTBC電視臺新推出的《Fly To The Dance》。

其實早在播出之前,這個綜藝已經有瞭一大波的路透,但也僅僅引起瞭小范圍的關註,其中大部分都來自嘉賓兼音樂制作人Henry(劉憲華)的粉絲。
在這些路透裡,Henry帶著六名來自韓國的女性舞者,在紐約的時代廣場、林肯中心、中央公園等各種地標前放肆歌舞。
街頭的原始,水泥地和零下的溫度,黑白黃各種膚色的路人層層疊疊,也擋不住刀群舞的力度,撲面而來的張力。

對於很多人來說,《Fly To The Dance》的節目形式和嘉賓陣容都不算陌生。
是的,它糅合瞭此前在韓國非常火爆的兩檔綜藝。
一個是JTBC的清流音綜《Begin Again》——讓本土知名歌手在異國他鄉的街頭,對著陌生人展開隨機路演。

另一個,是去年Mnet的街舞節目《街頭女鬥士》。

當時,可能就連電視臺自己也沒想到。
一群愛豆背後的無名伴舞,周二深夜檔的撕逼節目,會憑著這些舞者超強的人格魅力和專業能力,火爆全韓。
而在《Fly To The Dance》裡,街頭表演的主角從歌手變成瞭舞者。
舞臺,就是光怪陸離的紐約街頭。
在路演開始之前,沒有人知道這個新嘗試的效果到底如何。

最終,兩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節目風格,卻因為熱愛和自由實現瞭大一統。
邊看節目,你就會發現。
原來舞蹈和街頭表演最動人的本質,其實是相通的,是表達的絕對自由,欲舞即舞的忠誠和信念。
也是“我”和形式高度統一的頑強熱愛。

所以,哪怕你對嘉賓沒有粉絲濾鏡,對節目也不太瞭解,也一定會被折服。
在強大的演出陣容裡,既有因《街頭女鬥士》而大火的YG編舞師李軍,紅頭發的Aiki。

還有大神級別的Lia Kim,以及韓國vouging的代表人物Love Ran等各色舞者。

這些新面孔和熟面孔,盡情地跳。
在每個表演裡變換著舞種,你能看到locking、krump、vouging、poppin、waacking、芭蕾的無縫銜接。
正是超強的專業素養,成瞭他們放肆表達的底氣,我們也一點點地觸摸到瞭某種舞蹈的本質。
不是競技或炫技,就是享受,享受此刻的節奏、目光、肢體和風聲。

與之相對,整個節目的剪輯也相當流暢,沒有那些慣常的套路。
我們看不到冗長的嘉賓介紹,強行升華的廉價煽情,也沒有長篇累牘的渲染正能量。
韓綜對節奏感和價值觀的把控,讓節目全程毫無尿點。

不僅立住瞭一個無比鮮活的群像,路演臺前幕後的巨大張力也自帶某種情境感。
在第一集中,因為音響卡頓而宣告失敗的第一場路演,原本完全可以被剪掉重錄。

但節目組卻保留瞭這次尷尬的表演,忠實地記錄著從不完美到完美的每一步改變。
隨著音響失靈,路人開始自發地幫忙伴唱,在純人聲背景中,年齡最小的惠琳就硬著頭皮跳完瞭全程。

但在看似Slay全場的路演背後,是一群女孩的緊張、激動和熱愛。
從落地開始,時差還沒倒過來,衣服來不及換就開始排練,幾十首曲子的編舞全部爛熟於心,每個人都成瞭音樂一響就能卡點的機器。

她們看到異國的路標也會大呼小叫,無時無刻都像四肢發癢地跳起舞來。
跳得高興瞭甚至會感動落淚。

其實,回看去年《街頭女鬥士》在韓國的爆火,再到今年的新綜藝《Fly To The Dance》,便會有跡可循。
這些地下的、野生的女舞者,展示瞭某種無法安放於東亞體系中的女性特質。
她們無比地自信,自信到你隔著屏幕甚至會有點腳趾抓地的尷尬。
Love Ran看到中央公園的大道,面不改色地就說“想要跳舞”。
於是在人來人往的林蔭路上,開始大跳vouging。

李軍可以把公園的大石頭當作舞臺,背靠大廈,穿著羽絨服就扭起來。

年齡最小的樸惠琳,在零下三度,噴泉都結冰的街頭,隻因為跳到興頭上,就脫掉外套,隻穿著一件背心。

她們每個都咋咋呼呼、能量爆棚、隨地起舞,毫不在意他人的目光。
每當肢體開始變化,就好像有一束天然的聚光燈打向這些舞者。
因為熱愛所以堅信世上有一束光是為“我”打的,而光源無非就是自己。
這也是去年的《街頭女鬥士》會爆火的原因。
Mnet電視臺放大撕逼和噱頭的惡意剪輯,反而突出瞭這群女舞者的特質。
對於性別文化極其保守的韓國來說,她們是如此地猛烈。

《街頭女鬥士》
在以“溫良恭儉讓”為美的標準中,居然有人樂於當Bitch,直白地表露著自己的欲望、野心,和“我才是C位”的表現欲。
因此,它的“不現實”讓觀眾看得很爽,也幾乎成瞭一個“烏托邦”。
其中,女性強烈的好勝心、戰鬥力,drama的姿態和妝容,無比的“自戀”,都成瞭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

在《Fly To The Dance》裡,這種魅力被提純出來,在專業能力的加持下,變得更加可愛。
你很難想象一頭紅發,男孩子氣撩人於無形的Aiki,已經結婚九年瞭,還有一個八歲的女兒。

而Lia Kim張弛自如,跳起poppin時,那種藐視全場的目光也絕對能讓人顱內高潮。

其實,可以沒有雌競,也沒有人設限制,隻有大巴車上Love Ran說的那句話,也是第一集的標題,“舞吧,舞吧,跳舞吧”

當然,在嘉賓的人格魅力之外,《Fly To The Dance》最難得的,是路演的質量,它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音樂制作人Henry超強的編曲能力。
為瞭完美的路演,他準備瞭幾十個創意,也讓整個節目的質感直線飆升。
就拿選曲來說,在第一集中,給vouging這一舞種的伴奏,來自德籍韓裔制作人Peggy Gou的《Starry Night》。

這是一首非常“飛”科技舞曲,歌詞中有一部分單詞念白:
“大海、靜夜、星星、微歌、我們,
我們就是永恒,比起這個時刻我們更像是永恒。”
Peggy迷幻低沉的嗓音,配合著女孩們千奇百怪的卡點pose,後面是異國紐約都市的鋼筋水泥。

一切無比契合,在實現瞭娛樂性和可看性之外,又微妙的傳遞著一種態度,一個幾分鐘的舞蹈就實現瞭一種魔性的煽動力。
這種編曲的質感,讓街舞對激情和動感的強調,不會成為僅僅一瞬間的上頭,然後流於浮躁的表面。
相信已經看過節目的觀眾,一定N刷瞭第二集的表演《Kill This Love》。

這首Black Pink的K-POP代表作無疑有著強烈的文化輸出目的。
留心一下Henry的改編也會發現,他隻保留瞭原曲英文的部分歌詞。
讓口號一樣的“kill this love”出現在結尾的最高潮,配合著韓式的刀群舞壓迫鏡頭,完美服務於隨意停下、不瞭解K-POP的紐約路人。

但輸出也罷,確實讓人心服口服。
茱莉亞音樂學院的學生以管弦樂開場,氛圍被立刻頂到一個宏大的高點。
緊接著Henry用身體引入打擊樂,成為莊重中的不安元素,舞者們這才上場。

整個情境的張力就像蓄勢待發的裂帛,被以惠琳為首的女孩們撕成碎片。
當你的官能被古典和現代的夾擊整個調動起來後,紅裙的芭蕾舞者才被徐徐引入。
白色包圍紅色,兩種力量相濟相爭,隨著音樂鼓動,彈射。

就在街頭,居然搭建出瞭這樣一個意象,可以是跳動的心臟,也像白色的火種。
然後狂歡,轉瞬即逝,簡直像一場行為藝術,哪怕是帶著強烈的輸出目的,也完全經得起推敲。
說到這我們會發現,韓綜的制作非常高超,精準擊中瞭觀眾的需要。
在路演之外,節目穿插的是對紐約之旅的全方位展示。
用女孩們的第一視角,去代入那種遊走異國的快樂。
比如看過七遍《緋聞女孩》的Amy,看到劇中出現過的中央公園的鴨子,就激動不已,開心地拍照打卡。

大傢在酒店睡瞭一覺起來,要先從窗戶往外看看街景,才有瞭抵達紐約的實感。

這種旅遊的心跳感,對於後疫情時代的觀眾來說,既新鮮又懷舊。
同理,此前羅PD跟拍尹汝貞的奧斯卡頒獎之旅,用看似隨性的Vlog拍法就構成瞭一個節目——《意外的旅程》。
看似隨機的主題,實則隱藏著羅PD敏銳的節目嗅覺。

也是把尹汝貞爆棚的人格魅力,和洛杉磯之旅糅合在一起,充滿著當下時代的痕跡。
當然,這些節目都不乏資本的澆灌,文化的輸出。
但是,贏得觀眾的前提,是尊重人,尊重職業。把一些純粹的東西放在本位,讓失落“感受力”從後疫情時代中解救出來,導向極其樸素的真善美。
綜藝節目所強調的參與感,也就由此而來瞭。
截至目前,《Fly To The Dance》在豆瓣都沒有評分,但它的質量絕對值得更多的觀眾。

所以,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起來瞭,成為讓寶藏綜藝出圈的第一批觀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