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頂流男星塌房瞭?
前天,網上突然爆出韓國演員南柱赫曾經霸凌同學。

舉報者稱,南柱赫上中學時經常欺負同學,謾罵毆打,命令同學跑腿。
這與他在《二十五,二十一》《舉重妖精金福珠》中塑造的暖男形象大相徑庭。
令中韓網友一致感到震驚。


不過,這則傳聞很快就被南柱赫公司否認。
但這並沒有止住網友們的激烈討論。
畢竟,韓國娛樂圈曝出霸凌醜聞,實在是過於頻繁。
仿佛明星們「不是霸凌者,就是被霸凌者」。


韓國校園霸凌現象為何如此猖獗?
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

其實從去年開始,韓國明星就因校園霸凌集體翻車。
甚至一度爆出「15位韓娛明星接連被指控參與校園霸凌」的新聞。
堪稱「霸凌101」。

比如韓國男演員金志洙。
金志洙與南柱赫在韓劇中的影視形象有些相似,大多溫柔又暖心。
在熱門劇《大力女子都奉順》中。
他飾演安全感爆棚的警察男二號,默默守護著女主角。

在極富光環的人物設定和輕松甜蜜劇情的加持下。
金志洙還憑借此角,獲得瞭百想藝術大賞最佳新人男演員提名。
然而現實中他卻被多人爆料,曾是學校裡的混混頭目。
「他會無緣無故毆打、侮辱同學,用拳頭給自己開道。」
而「搜刮同學們的零花錢用來買煙,威脅同學跑腿」更是傢常便飯。
甚至還有高中時期疑似參與性暴力的指控。

雖然金志洙曬出手寫道歉信,但似乎於事無補。
首次擔綱男主的劇集遭到換角,宣告瞭演藝事業的停滯。
與霸凌一詞糾纏的,還有擁有初戀臉龐的女演員樸慧秀。
曾出演過《青春時代》《龍八》《三振英語托業班》等多部優質作品。

據爆料,樸慧秀曾經對同學使用各種校園暴力手段。
包括「剪同學頭發、逼迫同學吃食物防腐劑、把同學書包扔下十樓」等等。
受害人包括樸慧秀從初中到大學的同學,數量多達10名以上。

雖然其所在公司多次強力反駁。
樸慧秀本人也在社交網站發佈長文解釋回應,說自己才是校園暴力的受害者。
但節目錄制中斷,作品遭遇撤檔,已成既定事實。
不止演員,偶像團體成員也常常成為醜聞的主角。
就像(G) I-DLE組合徐穗珍,本是隊內人氣第一的成員。

但被7名校園霸凌受害者共同實名作證,稱徐穗珍曾對同學有扇耳光等校園暴力行為。
公司隨即宣佈與徐穗珍解約,成員本人也退隊,團隊重創。
其實這樁樁件件,都反映出韓國霸凌事件驚人的普遍性。
而在韓劇當中,校園霸凌更是早已成瞭標配劇情。
可見這一問題在韓國的根深蒂固。
延世大學在2012年的定向抽樣調查數據中顯示。
有48%的中學青少年曾遭遇校園霸凌。
在此之中,有超過40%的學生,表示曾想過自殺來逃避欺辱。
如此驚心的數字背後,是無數深受其害的活生生的人。

人人都痛恨校園霸凌。
各大娛樂公司也將此劃為絕對的雷區。
但為何霸凌屢禁不止?
其實,這背後的原因是復合性的。
首先就是極端的前後輩文化。
國內觀眾對此也不陌生瞭。
最近,宋丹丹在一檔國綜中引發的爭議就與之有關。
她堅持要辦一場篝火晚會,動員全體嘉賓表演節目。
無視瞭在座各位年輕人的怨言。

本來持反對意見的李雪琴,已經被懟到認慫。
而其餘小輩更是面面相覷,不敢作聲。

最後,王傳君成瞭唯一一個堅持自己看法的人。
一方面是因為性格耿直,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已屬於資深藝人的行列。

這一尷尬場面的問題根源,便在於前輩對後輩的權力傾軋。
前輩下意識地利用著這一點,鞏固自身的權威。
後輩若對前輩的觀點有異議,則往往被視為頂撞和冒犯。
而在韓國,前後輩的等級秩序還要嚴苛得多。
王嘉爾就曾說過,同樣的年齡差,在中國可以算作平輩。
而在韓國,哪怕隻差一天,也要分個前後輩來「確立尊卑」。
「哥弟」的稱謂不能亂,敬語使用也不能馬虎。
見面要90度鞠躬,還要服從前輩的指派。
初入韓國娛樂圈時,王嘉爾作為新人,不熟悉韓國森嚴的等級文化。
因此在節目上被前輩扇過巴掌。

曾經作為擊劍選手的王嘉爾,在運動員氛圍中成長,時常與隊友同間公共浴室洗澡。
但在韓國,同樣的行為被視為對前輩的不尊重。


這種極端的前後輩等級也浸透在校園之中。
「學長學姐」「前輩」成瞭可以頤使氣指的身份。
就像在《馬粥街殘酷史》中,學長憑借前輩身份,理所方然地命令甚至毆打後輩。

而學生傢庭背景所代表的的權力、地位、金錢,甚至外貌等社會因素,也會促成校園霸凌的發生。
在電影《蚯蚓》中,音樂學院的同學依仗傢中雄厚的資產,將其他學生拉到天臺抽耳光。

曾經的現象級韓劇《繼承者們》中,也有因為「平民」身份被財閥後代毆打侮辱的劇情。
甚至同樣是資產,也有傢族產業等級的劃分。
有人因為隱瞞傢中是開夜總會的真相,而被當眾羞辱。


《我的ID是江南美人》中,女主薑美來自幼因為容貌而飽受各種言語與精神上的霸凌。

為瞭擺脫被欺辱的命運,薑美來選擇去整容。
誰知「整過容」這一點,又成為新的把柄。

極端的前後輩權力機制,混合著多種社會因素在學校相對封閉的環境下被放大。
導致霸凌成為一種風氣甚至是潛規則。
而自己受過的欺凌,也會在熬到「前輩」位置上後,發酵成在後輩身上討還的補償心理。
這種「惡性傳承」,也是校園霸凌層出不窮的重要原因。
其次,受害者遭遇霸凌時,往往不敢對抗,也不敢發聲。
一方面是礙於恐懼心理,怕被更猛烈地報復。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校園中默許霸凌的風氣,弱化瞭事件的嚴重性。

反抗聲消失,許多施暴者的污點也就不為人所知。
他們能夠若無其事地生活多年,甚至出道、走紅,得到大眾的關註和喜愛。
而受害者則長期受此煎熬,生活難以為繼。
就像韓劇《明天》中,學生時期被嚴重霸凌的恩妃。
被要求一聽到霸凌者按筆的聲音,不論何時何地都要笑出聲來。

若幹年後,霸凌者荒謬地憑借霸凌經歷成為知名作傢。
而恩妃還生活在聽到按筆聲音就恐懼的陰影之下。


身體層面的傷害會恢復,但心理的傷害很難完全治愈。
許多受害者之所以選擇在多年後發聲,正是因為他們終於忍無可忍瞭。
每當韓娛曝出霸凌醜聞,便少不瞭粉絲質疑爆料者別有用心、故意詆毀。

但實際上,對於受害者來說,這種滯後性是合乎情理的。
除此之外,造成受害者滯後反抗的原因,還有相關法律的滯後。
由於施暴者年齡小,加上霸凌行為界定條款的不明晰,導致這些人無法受到有效懲治。
法律法規起不到監管作用,校方也有意避免與傢長之間的紛爭,反而讓此類惡性事件瘋長。

與此同時,疫情時代下,教師授課和學生之間互動的方式轉到線上。
關聯的校園霸凌方式也在滋生出更多形態。
比如假借受害者名字點外賣,讓對方付錢。
在群聊中孤立受害者,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等等。
校園霸凌的形式千變萬化,然而,暴力防范與治理卻停在原地。

正是由於種種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
導致瞭傢長和學生在事件發生時對官方機構的不信任。
韓國藍樹基金會是救助青少年暴力受害者的個人組織。
基金會會長的兒子曾因校園暴力選擇自殺。
創辦藍樹的初衷,便是彌補沒能救下兒子的遺憾。
會長直言,韓國青少年校園暴力特別法雖然制定,但遠沒有有效運行。
「雖然已經具備各種保護系統,但近來依然不斷發生校園暴力事件。」

另一邊,嗅覺靈敏的資本也捕捉到瞭此間的商機。
推出瞭各式各樣校園霸凌的相關服務。
比如校園霸凌防禦保險。
投保人繳納相關費用,霸凌事件發生時就可獲得相關的補償。

甚至還有「紋身的叔叔陪同上學」服務,起到變相震懾作用。
而與此配套的,也是隻要付錢,這些「叔叔」就可以出面擺平霸凌者。

看似有效直接,實則無比諷刺和悲哀。
且勢必將演化成濫用私權以暴制暴的悲劇。
將校園環境安全、未成年人保護與金錢直接掛鉤。
同時也意味著,如果不是最有錢的人,那就不是最安全的人。
「擺平」霸凌者也許是將眼前的危險暫時掃除。
可建立在暴力之上的安全,又怎知不會招致更大的暴力。
生命面前,金錢補償也隻剩乏力。
電影《蚯蚓》中的父親,為瞭替死於校園霸凌的女兒報仇,求助警察和學校。
非但沒有得到幫助,還被無視和羞辱。

不得已,他選擇自己親自動手解決霸凌者,甚至不惜賠上自己的人生。

《豬玀之王》中的男主角,從未走出被霸凌的陰影。
直到遇見瞭契合的愛人,他短暫地看到瞭新生的可能。
可還是在精神疾病的作用之下,走上瞭殘暴的復仇之路。
殺死瞭暴徒,也害死瞭自己最愛的人。

這種絕境是大環境造就的悲劇。
受害者靠網絡升堂或者私刑才能令施暴者得到制裁,無疑是文明社會的悲哀。
無論是因霸凌而遭換角的演員金志洙。
還是瘋狂掉資源、新劇停播的樸慧秀。
他們的星途基本都走到瞭盡頭。
然而,這份正義對於受害者來說,已經遲到瞭太久。
事後的懲治固然重要,事前的預防也必不可少。
但願每一樁醜聞,都能成為有力的警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