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海上絲綢之路
作為連接中國與海外世界的重要橋梁
寄托瞭中國人
海不揚波、通達世界的夢想
有這樣一位年輕人
十餘年專註水下考古
讓“海上絲綢之路”變得可感可知
他就是國傢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
研究館員孟原召

迎接新挑戰
長江口二號沉船發掘
今年長江口二號沉船
將實施考古發掘
這是繼35年前發現的
宋代“南海一號”沉船之後
中國水下考古又一裡程碑式的重大發現
北京大學考古專業博士畢業
就進入國傢文物局考古中心工作的孟原召
是此次發掘的主要負責人之一

此次古船打撈遷移
將采用“弧形梁文物整體遷移技術”
依賴中國的高端制造能力
最大程度地保護
水下文化遺產的原生性和完整性

長期以來
渾水環境是中國水下考古發展的瓶頸
上海長江口水域尤其突出
能見度幾乎為零
因此,必須在打撈前
把方案做到萬無一失
這是孟原召從業13年來
面臨的最新挑戰
擇一事終一生
逐夢水下考古
從2009年開始的
五年西沙水下考古調查
孟原召和同事們
共找到106處沉船遺存
年代涵蓋五代至明清

孟原召介紹
中國水下考古30多年來
發現最多的一類水下遺物是瓷器
以對外輸出的外銷瓷為主
通過這種瓷器
能從側面瞭解當時海外貿易的情形
孟原召和他的同事們
撥開時間長河攜來的泥沙
發掘水下淹沒已久的遺存
將海上文明交流的通道
實實在在地揭示出來
讓公眾對那段壯闊的歷史
可感可知
“擇一事,終一生。
讓更多人瞭解我的工作,
也是作為新時代水下考古工作者的
一項義務和責任。”
轉自:《朝聞天下》
來源: 央視一套